雨后初霁,薄雾氤氲,夏日的弥勒山川秀美,宛若胜景。
(相关资料图)
从广袤大地到阡陌纵横,从东山之巅到西龙村落,一条条公路犹如蜿蜒的巨龙不断向前延伸,串联起山乡巨变;一片片烟苗在雨水的浸润下拔节生长,承载着致富希望,连接起各族群众心底的愿望和幸福。
沿着公路看乡村,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弥勒大地次第展开。透过点滴细节,跟随镜头推移,我们记录下美丽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的每一个足印的同时,也看到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企担当和红烟力量。
十几年来,红河卷烟厂始终和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同频共振,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开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帮扶对接,先后投资1720万元,助力弥勒市西龙、啥咩等村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打开了希望之门,铺就了小康之路。
一路走来,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正是红河卷烟厂人民至上的真实情感体现。
贫困村的嬗变 初夏时节,草木葱茏。
沿着弥小公路一路前行,两旁风景如画,阳光穿云破雾,照在嫩绿的烟叶上,让七彩的田野更显斑驳多姿。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来到弥勒市西二镇西龙村,看着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新房、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以及村民们脸上的幸福笑容,记者强烈感受到乡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蓬勃脉动。
“出门山连山,抬头不见天,走的土石路,运输靠双肩……十多年前,西龙村连出行都是个难题,更别说发展了。”西龙村党总支书记尹国松感慨万千。
昔日的西龙村,自然风光旖旎多姿,却难掩美丽之下的贫穷面貌。行路难、吃水难、发展难……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先天短板让世居在大山深处的群众更是难上加难。
“村里的变化就是从红河卷烟厂为我们修路开始的。”尹国松介绍说,所有村小组道路硬化、供水管道安装、高位水池建设等,都是红烟出资的。
“不止这些,还建盖了村民活动场所,安装了路灯,基础设施齐全了,大家找钱的路子也多了,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甜。”村民张志红在一旁附和说。
在西龙村小组活动中心,记者刚巧碰上了一场篮球友谊赛,主力队员都是当地群众,双方你来我往,打得异常激烈。“这个活动中心可容纳1500人,钢架彩钢瓦顶,一个月前刚刚完工,也是红烟投资建设的,以后打篮球、搞活动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村民李忠伟兴奋不已。
改变的不止西龙村,虹溪镇啥咩村同样如此。
行胜于言。红河卷烟厂始终坚持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同心同行,主动扛起社会责任,挂联帮扶强基建,消费扶贫助产业,推进工厂与社会共建共享,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解。
为24个村小组修建道路86000平方米、27个村小组安装路灯480盏、13个村小组建盖村民活动场所23个、4个村委会修建7个高位水池、推进啥咩村黑山羊养殖基地发展、累计捐款105万元、捐赠衣物5000件,助学、抗旱、慰问贫困户及孤寡老人……一组组亮眼数据记录着红烟力所能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历程,让群众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安全感。
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蝶变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村,上万名村民开启了新的生活,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温度。
夜色渐浓,华灯初上,西龙村和啥咩村主干道上,一盏盏路灯犹如点点星光,闪烁在乡村的夜空中,不仅照亮了前行的路,一同照亮的,还有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前景。
打造永不走的“草帽”小分队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中国追梦路上的鲜明特色。
站在接续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过程,对于所有亲历者来说,都是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
涉及9000多万人的脱贫攻坚,需要前所未有的扶贫力量、需要规模巨大的精准组织——致广大而尽精微,精准到户、精准到人。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而红烟“草帽”小分队的扶贫故事正是由此开始的。
最早由周进宝、宋旭东、郤敏、杨全4人组成“草帽小分队”,常年奔走在虹溪镇啥咩村和西二镇西龙村群山之间,被村民所熟知。
“那时候去走访,刚好贫困户将自己编的草帽准备拿去售卖,于是我们顺手每人买了一顶,没想到却成了标配,出门必戴,晴天遮阳,雨天挡雨。”说起“草帽”小分队的由来,杨全记忆犹新。
把党的决策部署和企业在末端的贯彻落实作为工作主题,“草帽”小分队直插村组一线、直奔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确保下情真正“摸”上来,为红烟扶贫政策全面“落”下去提供了有效指引。
“看到最多的,是改变,听到最多的,是感谢。”小分队队员宋旭东颇有感触地说,我们与贫困户一道收获脱贫后的喜悦,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奋斗精神。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入山林。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草帽”小分队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的职责和使命却从未改变。本是享受都市生活的年华,他们却终日以山水为伴,走村串户,只为坚守初心履行承诺。
为了让村民实现自主“造血”功能,小分队一次又一次深入田间地头、村组一线,将援建大冲片区沃柑产业灌溉管网工程的效果图、施工图、预算方案等齐全地带回厂里,通过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方案如愿获批,让队员们心里越来越踏实。大家“种”下的希望,因“活水”的到来,就要“发芽”了。
此后,“草帽”小分队成员隔三差五就到沃柑地报到。看到沃柑树苗长高了,开花结果,硕果累累……漫山遍野的沃柑树为曾经的石漠化荒山披上了“新衣”。
“利用红河卷烟厂援建的灌溉管网,6000亩沃柑得到科学灌溉,既保证了沃柑的高品质,又降低了种植成本,现在,水果每亩产值可达8000至10000元。” 西二镇乡村振兴办专职副主任李学海兴奋的说,昔日的“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金果果”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在弥勒,“草帽”小分队俨然成了群众的贴心人。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称号、一支队伍,更多的成了红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传承。
急行于乡间小道,穿梭于千家万户,听村民的“家长里短”,尝农家的“柴米油盐”,闻乡间的“泥土芬芳”……这支永不走的小分队牢记使命,扎根基层,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产业助力 百姓增收 站在西二镇西龙村口的坡地上,极目四望,只见一个个烤烟种植基地成块连片,一条条烟垄交错纵横,一棵棵烟苗破膜而出、茁壮生长,显得尤为壮观。
“今年我家种了30亩烤烟,保守估计有20多万元收入,加上20多亩桔子和李子,今年总收入至少40万元。”西龙村民魏希航扳着手指头算着账,心里乐开了花。
无独有偶,和魏希航同村的柴永贵今年更是扩大到40多亩种植规模,还采用了滴灌装置。看着烟苗长势良好,他欣慰不已。
对于魏希航和柴永贵这样的烟农来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这是昔日西龙村的真实写照,交通不便、缺水少电,发展产业根本无从谈起。
“如果没有红烟的投入,基础改善、管网建设、产业扶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魏希航感慨的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一片金叶,致富一方。红河卷烟厂始终把积极落实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责任作为立身之本,通过工商共建规模化种植,实现烟农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增收。同时在烤烟生产(栽培、调制、分级)、新品种开发和实验、烟叶烘烤、烟叶分拣定级等全过程各环节加以指导和支持,而柴永贵就是通过技术扶持成为“职业烟农”的受益者之一。
据了解,去年一年,弥勒市烤烟种植面积达16万余亩,为烟农带来8亿多元的售烟收入。近五年来,烟农亩均收入从3365元增长到5000元,户均收入从3.7万元增长到5万元……
而这仅仅是红烟产业助力百姓增收的一个缩影。
微风吹拂,碧波荡漾。站在茂卜水库堤坝上,茂卜村小组长宋发青正绘声绘色的介绍“生态鱼”养殖项目情况,他告诉记者,在红河卷烟厂的扶持下,去年投放的3000多公斤鲤鱼、青鱼即将上市,预计可实现产值20多万元。今年后续投资的10万元扶持资金马上到位,届时该项目的收益将会翻倍增长。
一旁同行的西二镇宣传委员沈若宇告诉记者,后续资金投入后,每年仅生态鱼一项年收益将达50多万元,还将带动周边村组几十户农户发展家庭式“农家乐”产业,预计年收入近100多万元,吸收茂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务工近100多人,务工增收50多万元。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责任。红河卷烟厂一个个“走心”的举措、一件件“暖心”的实事,筑牢了弥勒乡村振兴的“根基”。如今的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产业扎根沃土,阡陌田园演绎着精彩蝶变。
千里沃野绘新景,最是烟火抚人心。追求、抵达、再出发,红烟人助力乡村振兴的脚步从未停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红河卷烟厂提供
(责任编辑:韦鸣 审核:卢秀丽)上一篇:绍伊古:若美向乌提供集束弹药 俄将被迫对乌武装部队使用类似手段
下一篇:最后一页
沪深交易所2023年07月11日公布的交易公开信息显示,万控智造因成为当日
普利制药公告,近日收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签发的注射用亚
钱佳航:黄金延续走高突破压力位,欧盘1930直接多继续看突破一次成功很
剑与远征暗沙谜影的通关路线图是什么?不少玩家还没有顺利通过这个奇境
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近期公司所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正在有序
X 关闭
X 关闭
6月30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河南省视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平台建设、服务项目、技术研发等情况。(记者 董亮 蔡迅翔 摄)6月30日,省委[+更多]
6月30日上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项目开工仪式在郑州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副省长何金平出席开工仪式,并共同为项目奠基。河[+更多]
免费的也许是最贵的。接到免费茶艺培训,到店就送精美礼品的卡片,近日,有好奇心的老年人走进了郑州某某斋生活艺术馆。馆内,古玩、字画、[+更多]
6月30日,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专班会议在郑州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