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快讯 >
【跟着古诗学历史】唐高宗时期·裴行俭出征
来源:吉林之声      时间:2023-07-10 09:54:20

大唐的文人有剑气,武将更不必多说。君不见,征途之中,勇猛无比的铁骑所流露出保家卫国的决心。盛世也无法阻止战争的发生,而战争,是一首残酷而悲壮的歌!

历史旅程即将开始


(相关资料图)

时光机

唐高宗时期

历史向导

裴行俭

人物关系

父——裴仁基、兄——裴行俨

时间简史

裴行俭出征

裴行俭

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 ,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在西域时,各国多慕义归附。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他所创长名姓历榜及铨注等法,影响了后世选才授官的制度。上元三年(676年),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秦州右军总管,参与防御吐蕃。调露元年(679年),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以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次年,大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尽平东突厥残部。永淳元年(682年),裴行俭病逝,年六十四。追赠幽州都督,谥号\"献\"。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战士们心中的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书童小科普

儒将之雄

儒将之雄这个词用来形容裴行俭,最恰当不过。

裴行俭在历史上有“儒将之雄”的美誉,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为何能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呢?奥妙就在于,他“守约”。

裴行俭一次起兵征讨突厥。他用反间计策反阿史那伏念部落,阿史那伏念表示要禽获叛军首领阿史德温傅以立功赎罪。裴行俭同意了,但却秘而不宣。

过了几天,唐军驻扎的南部突然尘土满天,似有大部敌人来袭,士兵们徨恐不已,急忙报告裴行俭。

裴行俭淡定地说:“这是阿史那伏念抓了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不用担心,受降如同受敌一样声势浩大。”随即裴行俭命令集合部队,准备受降。

将士们将信将疑,结果很快,狂众般奔腾而至的突厥人见到裴行俭,下马请降,一切都如裴行俭所说的那样。

裴行俭在招降阿史那伏念时,曾许诺不杀他,可朝中有人嫉妒裴行俭的功劳,鼓动皇帝说,那些突厥人不过是走投无路了才投降的,并非真心归顺。最后,朝廷下令斩杀了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

裴行俭听到这个消息,仰天长叹:“我只怕现在杀死降将,将来谁还会愿意投降呢?”随即裴行俭上书辞职,称病不出。

后来,朝廷准备再次起用他领兵,他拒绝了,回答说:“失信于人,再神妙的法术也不会灵验。”

让人信,才能赢,裴行俭字“守约”,这两个字,或许才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吧。

小同学们也要做一个诚信守约的人哟。

【小书童留作业了】

诗歌读完了,故事讲完了,现在到了思考互动环节,让我们从诗歌和历史故事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唐朝虽然是盛世,但也有或小或大的战争,反映到诗词创作中就出现了出塞诗,战争诗等等。 关于唐朝这类描写战争和兵卒的诗词,小同学们还知道多少呢? 可以去了解一下,然后来和我分享吧。

文章来源: 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图片来源:转载·来源于网络

音频录制:一鑫、子欣

音频制作:一鑫

编辑:王浩懿

审核:怀楠

监制:张永华 钟晓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