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快讯 >
焦点信息:探访伦敦的老上海印记(二):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安徒生故居寻踪记(再版)
来源:上海历史社      时间:2023-01-31 19:45:56

Finding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Mr. Frederick Anderson, Chairman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1904-1906)  

图1:约1905年,时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安徒生之素描侧身像。

图2:1904-1906年期间,安徒生连续两次被选举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源:上海地方志网站首页 --专业志->--上海租界志->--第六篇人物->--第三章人物表->--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表,2003/8/28 14:14:45)

1900-1906年期间,萨道义爵士由英国驻日本公使转任驻华公使,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他与时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 Frederick Anderson(安徒生)打过深入的交道。1900年夏,时值义和团运动爆发,清兵和义和团团员在北京使馆区围攻列强驻华外交人员、在京外侨及传教士,这也引起旅沪西方侨民的恐慌。萨道义爵士对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总董安徒生的关切基本不予考虑。譬如,在1900年萨道义爵士的日记中他对时任上海工部局总董安徒生要求英国政府应更多介入保护旅沪英侨利益之事表达了失望,他写道:

“Shanghai seems penetrated with a sense of superior knowledge & wisdom that ignores everybody & everything outside its own circumstance.”①

汉译文:上海(公共租界)当局似乎渗透着一股知识和智慧上的优越感,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1905年,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爵士的失望有增无减:

“The fact is that the Municipal Council overrates its importance, and the chairman is a peculiarly obstinate person who is convinced that he possesses the gifts of a statesman in a more than ordinary measure. He is known among his friends as Silly Anderson. The temper of Shanghai may be gauged by the fact that… the editor of the leading paper [North China Herald] …not long ago printed the statement that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is an independent republic established on a small portion of the soil of China.’②

汉译文:事实便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高估了它的重要性,总董则是一个老顽固。他相信他拥有政治家的天赋。他的朋友们都称他为戆安徒生。上海(公共租界)的性格可以用这一事实来衡量……主流报纸(即《字林星期週刊》)的主笔……前不久刊登了一份声明:上海公共租界是一个建立在中国一小块土地上的独立共和国。 

1906年,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爵士拒绝受理“戆安徒生”越过列强驻沪领事团而写给他的信。萨道义在日记中写道:

“I only mention these absurd suggestions to show what sort of harebrained people can arrive at the position of Chairman of the Municipal Council.”③

汉译文:我只想说这些荒唐的建议恰恰表明了这么轻率的一种人居然可以做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的位子。 

注释①、②和③之资料来源:《Sir Ernest Satow"s Private Letters, The Semi-official Letters of British Envoy Sir Ernest Satow from Japan and China (1895–1906)》(Edited by Ian Ruxton, 1997)。

以上内容可参考本公众号先前文章:《

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爵士与上海

》。

尽管他的朋友们在背后称呼他是“戆安徒生”,但是很多旅沪外侨还是非常喜欢他,他也为上海人(旅沪西侨)做了很多工作。安徒生毕竟也是上海的产物,他和上海的精英商人一起玩乐、打交道了25年之光阴。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被称之为“Shanghai Mind”(上海价值观)。 

安徒生最终在1909年5月中旬乘坐大英火轮船公司马耳他号邮轮永远离开了上海,返回英国。当时他的一大堆朋友们在码头欢送他离沪返英。 

在之前他出席了一个由他80位上海老友为他摆设的饯行晚宴。在答谢他为上海公共租界所做贡献之演讲时,安徒生表示,在他担任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期间,他最主要的成绩还是建设了新自来水厂、先进的电话接线间和建造了有轨电车系统。安徒生回顾了他在上海的日子。 

上海英文日报《字林西報》摘录如下:“Those who had lived in Shanghai for so many years and had seen it grow could hardly realize how many changes had taken place in the community... ”。

(那些在上海生活了这么多年并目睹它成长的外侨们很难意识到公共租界发生了多少变化……,参照图4) 

图3:上海英文日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1909年5月10日刊第7版)刊登了前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安徒生的本埠好友今晚将假静安寺路斜桥总会为即将告别上海返回英国的安徒生举办饯行晚宴的新闻:“A FAREWELL dinner is to be given this evening by a number of friends to Mr. F. Anderson...”。

图4:上海英文日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1909年5月11日刊第7版)刊登了旅沪英侨好友昨晚为即将离沪返英的前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安徒生先生在斜桥总会大宴会间举行践行晚宴的新闻《FAREWELL DINNER TO MR. F. ANDERSON.》。

可见时任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兰代尔 (兰台而) 于晚宴时坐于主位,时任大英总领事霍必澜爵士坐于总董左侧位子。

回顾过去,安徒生说道:“当我刚刚来到上海的时候,这儿没有任何自来水源,所有的水都需要通过苦力去河道里舀过来。当时上海也没有电灯、电风扇和冰块,要么你从靶子路一边的稻田里方能获得。当时也没有合法的洗衣店,也没有常任的卫生官员告诉我们是否危险,没有汽车,也没有有轨电车,更没有跑马厅的彩金(场内大笑)。当时女性侨民甚少,以至于一个新小伙来到上海,我们就会讨论他是否合格。 ”

晚宴最终在一场即兴音乐会后曲终人散。

在回到英格兰之后,安徒生继续和中国保持联络。1910年,安徒生当选为伦敦英商中华社会(China Association)总会会长。 

1911年英国人口普查显示安徒生居住于伦敦高级住宅区的南肯辛顿 Queen’s Gate 54号,同住人为他的妻子,岳母和三个女儿。其对过就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其故居现在为拥有26间房间的精品酒店 “FIFTY FOUR BOUTIQUE HOTEL & BAR” (五十四精品酒店),2018年该酒店再度装修后重新开业。笔者有幸曾亲临该酒店实地探访,并与一位酒店的女工作人员闲聊。不过显然她对该酒店的历史和这里曾经的主人并不了解。

图5-8: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安徒生之伦敦故居,地址为:54 Queen’s Gate, South Kensington, London.

(由笔者拍摄于伦敦南肯辛顿)

图9:红色箭头指向处即为该酒店的具体位置。(百度地图供图)

“一座伦敦城,半部上海史”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可谓全英典藏中国、特别是上海相关文献资料最全、种类最丰富的学术机构书库之一。 

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英商上海老公茂洋行大班安徒生退休返英后长期(1917~1939年)担任伦敦东方文字学校 (当时或称伦敦东方学院,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校监。安徒生深谙中国陶瓷,也是众所周知的文物收藏家。 

1918-1919年,安徒生将刚刚在沪去世的昔日在华工作伙伴和好友郁屏翰和郑良裕所遗赠之款项用于购入中国图籍,并送赠伦敦东方学院 (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用于建立图书馆。1923年10月,该图书馆工竣后,即以三人命名。

郁屏翰和郑良裕是安徒生在英商老公茂洋行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华人买办,三人之间合作关系十分之密切,特别是郁屏翰长期追随安徒生从英商义记洋行到老公茂洋行。

图10: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大门。

(由笔者拍摄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内)

图11:1923年10月,伦敦东方文字学校将其图书馆命名为"THE FREDERICK ANDERSON YOH PING HAN TSENG HIANG YU LIBRARY 安達孫·郁屏翰·鄭良裕圖書館"以纪念并感谢他们三人对学校捐赠的中国图籍。可见英华双文之牌匾: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LONDON·

THEFREDERICK 

ANDERSON 

·YOH-PING-HAN·

TSENGHIANG-YU 

LIBRARY

THIS·LIBRARY·

WAS·PRESENTED·TO

THE·SCHOOL·OF·ORIENTAL

STUDIES·BY:-

FREDERICK·ANDERSON

AND·REPRESENTS·THE·

PROCEEDS·OF·LEGACIES

LEFT·TO·HIM·BY·HIS·OLD

CHINESE·FRIENDS·IN·

SHANGHAI:-

YOH-PING-HAN

·AND·

TSENGHIANG-YU

IN·THE·YEARS·1918·AND

·1919·

LONDON·OCTOBER·1923

安達孫郁屏翰鄭良裕圖書

一千九百十八十九年安達孫

以在申之中國老友郁屏翰鄭

良裕所遺贈之欵購中國圖籍

送於東方文字學校

一千九百二十三年十月  吉立

(由笔者拍摄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内) 

这块牌匾悬挂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内已近百年,无时不刻地告诉和提醒着一代复一代的学子们关于安徒生、郁屏翰和郑良裕三人对本校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文字数:3千字

2017年8月10-13日  作于上海 

2017年12月18-26日  首度修改 

2019年5月6日  再度修改 

客观·中立·公正

ObjectiveNeutralImpartial

For more infomation, please kindly scan the author"s QR Code within the picture below: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